您当前的位置:全讯官网-0008全讯注册>>智伴机器人新闻>>育儿课堂
- 来源:zib智伴科技0008全讯注册官网
- 作者:班尼
- 发布时间:2018-05-08
- 802次浏览
孩子的第1个叛逆期,也就是2岁左右,孩子喜欢把“不”挂在嘴边。如今孩子3岁了,终于度过了天天被怼得哑口无言的时期,你以为孩子就变乖了?想得美!3~4岁的孩子开始喜欢问“为什么”。“为什么天黑了,我就要睡觉?”“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?”“
孩子的第1个叛逆期,也就是2岁左右,孩子喜欢把“不”挂在嘴边。如今孩子3岁了,终于度过了天天被怼得哑口无言的时期,你以为孩子就变乖了?
想得美!3~4岁的孩子开始喜欢问“为什么”。“为什么天黑了,我就要睡觉?”“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?”“为什么下雨了,我不能出门?”每天问100遍为什么,家长分分钟被逼疯!
一、三岁的娃,每天在想什么?
3岁到了语言爆发期,孩子自然喜欢多说话。面对每天不重复的奇怪问题,家长实在招架不住,3岁的娃每天到底在想什么?
1、逻辑思维敏感期
孩子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产生了浓重的兴趣,表示孩子开始进入逻辑思维敏感期。到了3岁左右,负责逻辑的左脑开始发育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喜欢问“为什么”。
2.好奇心发展的关键期
临床心理学家安妮麦克马克认为,孩子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原因。有问题就问家长,是孩子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。
二、敷衍、制止孩子提问都不可取。
当孩子开始问“为什么”的时候,大多数家长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。但时间一长,家长的耐心被慢慢磨没,且孩子的问题越来越难回答,部分家长开始敷衍或直接制止孩子提问。但敷衍会局限孩子的想象力,而直接制止更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。
爱因斯坦说:“我没有特别的天才,只有强烈的好奇心。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。”好奇心是生而为人特别可贵的特征,对天才是如此,对普通人更是如此。
记得有一期《奇葩大会》,智伴智能机器人小编完全被这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吸引。他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发明——自制除雾霾系统、手机电动牙刷、他还发明了4种洗袜子的装置。真正让人称赞的不是他仍然保留着孩童般的好奇心,而是他说的这几句话:
这样一些有意思、单纯用好奇心驱动的东西,在你要求它变得有用的瞬间,它就变得不有趣。是啊,面对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,多少家长都怀疑,好奇心有什么用呢?但如果我们不能带孩子看遍世界,那就保护好孩子好奇心,留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。
三、如何应对孩子的“为什么”?
除了不抹杀孩子的好奇心,家长具体该如何面对各种古怪问题呢?
1、永远鼓励孩子提问
一句“为什么”对孩子来说,包含着ta 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答案的期待;对于家长来说,这是一次绝佳的教育机会。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提问——“你竟然能发现这个问题,妈妈真高兴。”“这个问题问得真好。”
如果一时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,不妨和孩子一起坐下来,问问智伴机器人,它内含的百科知识,可以轻松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,使孩子的好奇心得以正确引导,极大程度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,也激发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2、找到孩子提问的原因
孩子问的问题千奇百怪,提问原因略有不同。很多时候,孩子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寻求关注。
“草莓为什么放在这里?”——“宝宝想吃草莓。”
“我现在为什么回家?”——“我还没有玩够。”
“妈妈为什么去上班?”——“我想让你陪我玩。”
对于孩子的提问,家长们首先需要回答孩子。答案不必规范正确,但要在一定程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并要深层挖掘孩子询问背后的真正原因。
3、千万不要“不懂装懂”
孩子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,接触的人和物也越来越多,提出的问题越来越难回答。如果回答不上来,家长可以直接说“不知道”,或将问题抛回给孩子——“这个问题我暂时还答不出来,需要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。让孩子明白,大人也有无法解答的问题,仍需要不断学习,提升自己。
4、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
当智伴智能机器人给出正确答案后,如果孩子对答案的认知还停留在书面上,家长们不妨带上孩子,一起到大自然寻找答案。可以求助于各种绘本,针对孩子的兴趣选择相对应的绘本,寻找答案的同时,还能培养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。
5、利用孩子的“泛灵心理”
有时候,一个问题孩子会多次向家长提问,这时家长要反思,是不是孩子不能理解以前的回答?
那么,家长就可以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,用拟人化的回答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答案。“为什么白天没有月亮呢?”“因为白天月亮需要休息,补充能量,夜晚才能为我们照亮。”“泛灵心理”式的回答更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,这要比回答100遍准确答案更容易让孩子理解。
对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,家长一定要重视!因为他们在问我们问题之前,无非需要的是听见,我问的问题你听见了,希望你能够回应。
我们尊重他们的问题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,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,不管孩子问什么样的问题,表达什么样的愿望,也不管我们是否顺从你的愿望,但我们都需要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,用我们的态度表明,孩子的问题很重要,你的情感很重要,我们看到了,也听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