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全讯官网-0008全讯注册>>智伴机器人新闻>>媒体报道
- 来源:学术财经
- 作者:徐金海
- 发布时间:2018-05-11
- 641次浏览
本文主要观点:(1)每一个时代,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梦想,也会成就不同时代人的光荣。仅仅沉浸于缅怀过去,而没有反思这个时代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学习观,无助于解决教育面临的困境,只能徒添烦恼。(2)一种现象,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行为,问题也许出
本文主要观点:
(1)每一个时代,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梦想,也会成就不同时代人的光荣。仅仅沉浸于缅怀过去,而没有反思这个时代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学习观,无助于解决教育面临的困境,只能徒添烦恼。
(2)一种现象,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行为,问题也许出在少部分人的身上;但如果是大众的行为,也许是我们的观念和管理体制,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(3)历史都是由后人书写的,所以要记住,我们怎么看古人,等我们这代人作古后,也逃不掉同样的命运。现在我们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,抵制机器的工人为“卢德主义者”,难道我们上课收缴学生手机,而没有把智能手机作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手段,不是换汤不换药吗?这不是新型的“卢德主义者”吗?
(4)我们可以通过大历史分析法,去分析出现一种重要的新技术,会对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革。当然,未来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演,但它可能提供一个有用的基准,来评估新技术的发展,以便采取相关的措施,推动教育的变革,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(5)每个时代,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定技术;不同的时代,又会决定到底“培养什么样的人”以及“如何培养人”的问题。
(6)从大历史视野来看,人类历史发展至今,经历了三个时代,分别为农业时代、工业时代和当前的智能时代。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,尤其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,教育的革命性变化,就能深刻地理解,从工业时代走向智能时代,教育又该如何变革。
(7)教育的第一次革命,开始于工业革命。事实上,当前我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,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,已不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,人类正在迎来第二次教育革命。
(8)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,而不是教育“工厂模式”培养的共性化缺乏创新的人才。
(9)智能时代的知识观,主张比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迁移和适应能力。教育“工厂模式”下,建立的系统知识体系,在急剧变革的时代,会对个人产生知识诅咒效应,阻碍个体的知识迁移和适应能力,难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。
(10)智能时代的知识观,核心应推动从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的知识观,迈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,改变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认识,不再仅仅停留在传播确定性知识,而是在思考通过何种方式,增强人类生产不确定性知识的能力。
(11)“零存整取”学习策略,是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观。“零存”强调的是学会选择;“整取”的关键是不断写作。
(12)实现对信息的精准选择,有两个能力最为重要:第一,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只有独立思考,形成思考的问题,以问题为导向,才能对不同的信息有效筛选,从而解决特定的问题,长期内会给学习者良性的激励。第二,分类管理的能力。如果你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在智能时代,还要反应迅速,快人一步。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”
(13)分类管理能力,要学会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编码。确保任何时候,你想找某方面的资料,都能第一时间找到。这种能力,要通过反复的实践,对资料不断进行归并与整理。
(14)“整取”的关键是不断写作。通过不断地写作,既能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,也能提高分类管理的能力。无论现在你的思考能力如何,写作能力如何,如果能坚持每天写2000字,也许坚持几年,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变。“一朝眉羽成,钻破亦在我。”
1、从一种现象说起
在工作学习中,与不少老师交流,听到不少老师抱怨,现在学生的求学热情,远远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无论你多么用心备课,讲的多么用心,很多学生不听,也没有多少人记笔记;也有老师无奈的感叹,只要学生不干扰课堂秩序,睡觉、玩手机,已见怪不怪。
刚开始我也颇为赞同这种观点,以为责任都在学生。但回头仔细一想,这种对学生的指责,是值得商榷的。
对老一辈的人,上世纪80、90时代,是值得他们缅怀的光荣时代,是成就他们梦想的时代;然而,年轻一辈的学生,对那个时代,并没有与之共同的记忆。所以,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,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,教师们会讲上世纪80、90时代,他们是如何如何学习,学生们听了一脸茫然,无法产生共鸣。
每一个时代,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梦想,也会成就不同时代人的光荣。仅仅沉浸于缅怀过去,而没有反思这个时代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学习观,无助于解决教育面临的困境,只能徒添烦恼。
每一位老师,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。试问,大多数学生,难道来到学校,仅仅就是为了混文凭,浪费生命吗?所以,并不存在以前的学生好学,现在的学生不好学的问题。
当然,不排除个别学生,确实不想学习。但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,以前这种情况也会存在。即便如此,我并不认为其中的问题在学生,而是我们的教育,早已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。
一种现象,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行为,问题也许出在少部分人的身上;但如果是大众的行为,也许是我们的观念和管理体制,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,学生上课玩手机,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。听到不少学校的老师,颇为得意介绍其成功经验,说道:“我们学校在每个教室前面,专门设置了放手机的储蓄柜,上课开始,学生和老师都会把手机放入其中。”
每次听到这类事情,都让我联想到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问题。1821年,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第一个提出,机器会抢走所有人的工作,而只是有选择地让少数人受益,并最终彻底颠覆社会,并鼓动工人破坏机器。今后把面对着技术发展而采取消极抵制措施的人,称为“卢德主义者”。
历史都是由后人书写的,所以要记住,我们怎么看古人,等我们这代人作古时,也逃不掉同样的命运。现在我们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,抵制机器的工人为“卢德主义者”,难道我们上课收缴学生手机,而没有把智能手机作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手段,不是换汤不换药吗?这不是新型的“卢德主义者”吗?
也许,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自以为,这种抵制措施,是为了学生好。难道当时抵制机器的工人领袖,不以为这也是为了工人好吗?
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,学生普遍玩手机、也不记笔记的现象,我们反思的不是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落后了,而是学生不好学,没有理想。明明责任不在学生,而在于观念和体制的滞后,学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,不仅学不到真正的知识,还要忍受无端的指责。
因此,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,或者个体的学习者,都应深入思考,智能时代的教育管理体制、手段和方法该如何变革呢?智能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与学习观?
2、大历史视野下的教育变革
从根本上来说,任何时代的教育,都旨在回答“培养什么样的人”以及“如何培养人”的问题(王竹立,2018)。前者指向的是到底培养的人才,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,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;后者指向的是如何根据时代的变革,改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。
对于特定时代的人,有时根本无法看清新技术的发展,到底需要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变革。人工智能时代,到底教育该如何变革,也存在诸多争议。
然而,比争论更重要的是,我们可以通过大历史分析法,去分析出现一种重要的新技术,会对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革。当然,未来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演,但它可能提供一个有用的基准,来评估新技术的发展,以便采取相关的措施,推动教育的变革,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每个时代,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定技术;不同的时代,又会决定到底“培养什么样的人”以及“如何培养人”的问题。
从大历史视野来看,人类历史发展至今,经历了三个时代,分别为农业时代、工业时代和当前的智能时代。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,尤其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,教育的革命性变化,就能深刻地理解,从工业时代走向智能时代,教育又该如何变革。虽然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智能时代,但我们的教育观念与管理体制,还处于工业时代。正因为此,才出现不少老师,抱怨学生上课玩手机等现象。
农业时代,其标志性技术是农作物的种植,典型的经济形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元,自给自足,劳动者主要是个体和手工劳动者。因此,教育培养的是有助于提高个体和手工劳动者的技能;相应的教育体系是私塾和书院;农业时代的人,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呢?主要是通过口传、记忆和背诵。
这种教育体系和方法,延续了几千年。所以,估计我们不少人在书中都曾看到过不少记载,很多读书人,对于大部分经典书籍,从头到尾抄录下来,而且也能背诵,不仅能顺着背,据说还能倒着背。
教育的第一次革命,开始于工业革命。事实上,当前我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,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,已不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,人类正在迎来第二次教育革命。
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,开始于18世纪后期,推动了社会的分工,大规模工业生产取代了农业时代的个体和手工劳动者。技术的变革,推动着经济形态的转变,对农业时代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极大地挑战。以私塾和书院为代表的教育体系,无法适应机械化大生产,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学校制度,或者称为教育“工厂模式”,以培养各种专业化的人才,适应社会分工。
为了保证工业时代的大生产,客观上要求有更熟练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。今天的教育“工厂模式”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普鲁士,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。这种教育体系的典型特点是在学校花费的时间更多,涵盖的课程更多,学习的时间更长;教育的方法和手段,主要是传授知识,尤其是建立关于某个领域系统的知识体系。
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,而不是教育“工厂模式”培养的共性化缺乏创新的人才。然而,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,依然还在膜拜教育“工厂模式”。教育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,所以面对学生玩手机束手无策,只能一味的抱怨,采取上课没收手机的方法。
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的人才,应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,分析、创造和适应的能力、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、情感和自信(trajtenberg ,2018)。然而,我们的教育系统和观念,仍着眼于知识的传播,老师期望学生上课记笔记,没有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。
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,是实现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工具。然而,我们却一味的抵制,甚至干做新型的“卢德主义者”。
我们看到,智能时代的来临,教育“工厂模式”已经千仓百孔,遍体鳞伤;我们看到,面对即将到来的教育革命,不少人满怀信心的做了“真的猛士”。但不是创建新教育体系的猛士,而是维护旧教育体系的猛士。
时代的变革,已经来临,一场疾风暴雨似的教育革命,正在迈开步伐,我们到底需要做什么?
3、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
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,核心在于突破教育的“工厂模式”,首先应回答面向智能时代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?
任何的变革,最难破除的是旧观念。只要观念发生转变,其他的变革,便会依次展开。理念的力量,决定未来。
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的知识观,主张的是学习者应建立某个领域的系统知识体系。然而,智能时代的知识观,主张比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迁移和适应能力。教育“工厂模式”下,建立的系统知识体系,在急剧变革的时代,会对个人产生知识诅咒效应,阻碍个体的知识迁移和适应能力,难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。知识的迁移和适应能力,有助于个体的创新与不断学习,符合智能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。为什么我们要从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的知识观,迈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呢?
这是因为:一方面,不同时代,知识类型的重要性在发生改变;另外一方面,知识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。
哈耶克在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》中提出,知识可以分为确定性知识(或者成为硬知识)和不确定性知识(或者称为软知识、默会知识)。前者是人们可以用语言、公式、定理等表达和传递的知识;后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,就像老子说的,“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。”
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,确定性知识会逐渐被机器替代,重要性会逐渐下降,而不确定性知识的地位会上升。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一个人,知识多么渊博,都不可能超过一台可以自我学习的机器。
人与机器最为本质的区别,在于人能够生产不确定性知识。人具有情感,面对不同的情境,可以做出瞬间的反应。比如,我们每个人,不知道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,会遇到什么人,当然也无法知道明天会生产出什么样的知识。但是机器在短期之内,不可能具有情感,机器智能只能依靠特定的算法和程序,做出反应,生产确定性知识。
未来人工智能时代,比较理想的情况是,人机各自发挥比较优势,机器生产确定性知识,人类生产不确定性知识。然而,当前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的知识观,还在一味强调由人生产确定性知识。
此外,我们可以预见,在快速变革的时代,未来在人类知识的总量中,确定性知识的比重也会不断降低。确定性知识(比如,公式、定理等),是人类为了较低交易成本而形成的,但会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,才能作为确定性知识进行传播。然而,时代的变革步伐在加快,很多知识,没有足够的时间成为确定性知识。
当然,我们看到,现在人类知识的总量中,确定性知识还占有很大的比重,这正是很多人坚持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知识观的思想根源。然而,他们严重低估了技术变革的力量。也许,用不了多久,一切都会不一样。只要从观念上,确立了智能时代的知识观,就会推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。
我们会改变教育“工厂模式”的形态,网络虚拟课堂会逐渐替代实体课堂,在全球范围内慕课等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我们会改变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认识,不再仅仅停留在传播确定性知识,而是在思考通过何种方式,能够增强人类生产不确定性知识的能力。比如,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课程,培养学生人际互动与沟通、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。一切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心!
我们也会改变对如何培养人的认识,不会再看到学生不做笔记而忧伤,也不会强制性没收学生的手机,而是会去思考,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,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集约化的课程服务。
4、智能时代的学习策略
智能时代来临,推动着教育体制和观念在发生变革;但体制和观念变革的速度,赶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。这造成了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困境,知识传播者对学生颇有微词,学生也对教育越来越失望。
智能时代,学习者除了通过学校进行学习,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自我学习。那么,智能时代的自我学习,应采取什么策略呢?
智能时代的学习,呈现的典型特征是知识碎片化、时间碎片化和学习碎片化。当然,我们采取的策略,应能顺应三个碎片化的趋势。概而言之,我们应采取“零存整取”的学习策略。“零存”强调的是学会选择;“整取”的关键是不断写作(王竹立,2013)。
“零存整取”的学习策略,关键在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,短期内难以见效,长期会带来想不到的改变。
华人首富李嘉诚常打一个比方,用来形容“零存整取”的学习策略,再贴切不过。他说: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,每年存1.4万元,并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,获得每年平均20%的投资回报率,40年后财富会增长为1亿零281万元。”智能时代,我们面临的信息太过庞杂,如何在杂乱分章的信息中,选择出符合个人学习需求的信息是关键。实现对信息的精准选择,有两个能力最为重要:
第一,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只有独立思考,形成思考的问题,以问题为导向,才能对不同的信息有效筛选,从而解决特定的问题,长期内会给学习者良性的激励。
现在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,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所以,很多学习者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面对庞杂的信息,时常不知所措,分不清哪些有用,哪些没用,总是听他人坐而论道,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。
我非常赞同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看法,他曾说:“一个人可以读很多的东西,但如果你自身有一种内在的逻辑,你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去吸收不同的思想;但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定律的话,就会无论看了哪种东西都觉得有道理。”内在的逻辑,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,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。
第二,分类管理的能力。如果你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在智能时代,还要反应迅速,才能快人一步。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”这就需要分类管理的能力。比如,围绕着某个问题,你通过很多途径,下载了很多文献与资料。这些原始的资料是没有编码的。如果你分类管理能力差,就会出现一种情况,有时常常想找某个资料,但是一下找不到,突发的灵感消失了。分类管理能力,要学会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编码。确保任何时候,你想找某方面的资料,都能第一时间找到。这种能力,要通过反复的实践,对资料不断进行归并与整理。“零存”的最终目标是为了“整取”。“整取”的关键是不断写作。通过不断地写作,既能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,也能提高分类管理的能力。尤其是智能时代,我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,我们每天会读、会听和会看,但很多人忽略了写作的能力。也许你会发现,你周围的同学,在高中阶段,语文写作水平很高。但是自从读大学后,长时间不写,再让他/她写篇比较长的文章,无从下笔。也许,你也会发现,某个同学,以前写作水平很差,但如今却下笔如神,奥妙在于他/她坚持每天写作。
无论现在你的思考能力如何,写作能力如何,如果能坚持每天写2000字,也许坚持几年,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。“一朝眉羽成,钻破亦在我。”那些还沉浸于缅怀过去的人,还有那些对旧教育体系还心存幻想的人,都该醒醒了!这次,真的不一样!